top of page
2016 summer-封面.jpg

蛇紋石的新型態處理與特徵

      Polymer-Coated Serpentine

※ 本篇重點節錄自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發表於美國GIA G&G 2016 Summer夏季號雜誌刊登內容

這次客戶張小姐的送件,電話中告知說是翡翠雕件。到達後從整袋的物件中挑選其中的一件要來開證書。一開始她在桌上攤開所有的物品,映入眼簾的盡是雕刻型態的物件,就外觀上來看這些雕件同質性相近,像是取材於原礦的雕刻墜飾,由於客戶只要求鑑定其中的一件,我們就照她的意思去做進一步的確認。

 

此物件重約200克拉,正面雕刻主體為淡綠色,底部為棕黃色,整體外表呈現出明顯厚重的膠質光澤,這樣的外觀讓我們不免有些懷疑。而從顯微鏡檢查該物件結構後,確定了以下兩件事:

1、此物件無黏合處理、為一體成形的雕刻件。

2、從可觀察的各種角度來看,此物件表層確實經過注膠處理,在某些地方還發現了氣泡內含物。

更重要的是,該物件的鑑定結果為注膠處理蛇紋石,而不是客戶口中所說的翡翠,這樣的案例在過去相對罕見。為了建立與分析更精確的資料,我們買下了其一件作為研究,並進行樣品切割與多樣測試去確認它的細部狀況。

 

常規鑑定下的數值為折射率多點測試1.56 (spot),比重約為2.40,低於正常值的2.57,可能因為注膠處理的緣故,螢光反應有別於過去大多數的膠螢光反應,在長波與短波的螢光反應皆無呈現,但我們從DiamondView儀器的觀察卻顯示出差異性。為了瞭解這件有趣的注膠處理雕件,我們將物件切割後,再作進一步更精密的分析,隨後比對資料包括DiamondView、拉曼光譜、與紅外光譜的測試結果。

 

從DiamondView來觀察本物件切割後的反應,可從側面窺得內外層不同的螢光變化;該物件剖面所顯示的內層在DiamondView螢光下並無反應,但是邊緣與表層膠複層處,透過放大可顯示出清楚的接縫,以及出現強螢光的厚實注膠層。以本物件內層未注膠處理的結構來說,它的紅外光譜與拉曼光譜均得到蛇紋石的比對光譜,由此已經證實它的主要化學組成為蛇紋石無誤。而從外層的光譜分析來看,顯然反應出與內層的不同,特別在於它膠的反應。從本物件外層多點的紅外光譜得到明顯膠的吸收峰,與結構內層之重疊處僅為蛇紋石吸收峰,光譜檢驗亦證實此物件之外層確實經過注膠處理。

 

 

兩個錯誤認知 既非翡翠、亦經處理

這個案例歸納出兩個問題;一是從外觀判斷客戶誤以為是翡翠,但事實上卻是蛇紋石,意即一般商業俗稱的「岫岩玉」,而其次是它實際上是經過注膠處理,只是一個經處理的蛇紋石。

 

蛇紋石的商業俗稱不只是「岫岩玉」一種,但是源自中國遼寧省的「岫岩玉」最是著名。蛇紋石生成的條件複雜,由於中國地質環境的礦床相當多,但隨著各個產地些微環境條件的不同,讓蛇紋石的外觀、礦物組成或比例等也會略有不同,就連硬度也伴隨著從2.5-6有著較寬的範圍值。蛇紋石的顏色多變化,一般以綠色和黃綠色最為常見,另外也有白色、棕褐色、黑色等,透度從半透明至不透明皆有,拋光後多呈油脂或蠟狀光澤。蛇紋石在過去被應用在製作玉器已有相當久遠的文化歷史,由於蛇紋石顏色美觀,加上硬度偏低,加工性能良好,可廣泛用來製作大型雕件,甚至是各種小擺件等工藝品。

 

因此蛇紋石往往成為工藝品的極佳材料,許多歷史文物就是屬於蛇紋石或與蛇紋石伴生的礦物,然而本文中的蛇紋石做注膠處理在過去案例中較為罕見,特別是它在長短波螢光下均無反應,這個結果讓人應該更加謹慎。雖然蛇紋石先天的低硬度有助於雕工過程,但經過注膠補強後的這種處理,在買賣時是應被確切告知。

 

 

處理技術的應用範圍擴大

市面上有許多寶石會以不同的處理技術來強化主體本身結構的不足,像鬆散或多裂紋的結構就經常被施以處理,藉以增加其光澤,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B貨翡翠灌膠處理,在少數的軟玉中也會發生。其他一些貴寶石中的紅寶石或祖母綠,抑或半寶石中的碧璽、土耳其石、蘇紀石……等,均可能發生類似的人工處理,在檢測上需要應用的設備適個別情況而定,但顯微鏡細部的觀察絕對是少不了的過程。

 

對於注膠反應的檢測,包括紅外光與拉曼光均可提出有利的佐證,一般鑑定單位使用的紫外燈也可作為參考,但本文所提出之注膠案例因為是發生在過去較為罕見的蛇紋石身上,而且膠處理的部分在一般螢光燈長短波下均無反應,藉由

DiamondView (鑽石高能量紫外螢光結構觀察儀) 才得以呈現,提供鑑定時不同角度的分析。

Line-Logo.png
bottom of page